编者按 “减负”是当前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出版教辅读物,一直是教育出版社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减负”,是挑战还是机遇?教育出版业应如何采取对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波助澜?本刊今天推出的《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文,结合教育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对这些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回答。我们热情欢迎教育图书出版界的领导和有关人士及时来稿,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今年年初“减负”一声惊雷,使出版界的许多人为之愕然。这也难怪,中国出版业编、印、发、供巨大链条的运转目前主要靠教材、教辅读物支撑和润滑。教辅读物在全国出版物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减负”,教辅读物首当其冲,这对出版业,尤其是对倚重于教材、教辅读物的教育出版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冲击。在这种冲击面前,教育出版社应如何面对?
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了一个积极的心态,才会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才有可能作出明智的选择,找到恰当的应对办法。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分析之上。
“减负”是我国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事关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大局。无论是从讲政治、顾大局和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还是从出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来说,我们都应当积极响应,真心实意地拥护,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配合,为“减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尽力。其实,出版界的许多人士对教辅读物泛滥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早就心存疑虑,认为这样下去不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减负”是意料之中的事。
出版工作应当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我国出版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不能一概说教辅读物怎么不好,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教辅读物身上,但近年来过多过滥的教辅读物的确为中小学生成天埋头“题海”提供了条件,营造了氛围,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经济负担和课业负担,有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教辅读物曾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如果说这种“经济效益”的获得是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低下为代价的话,那么这种代价实在是太昂贵、太沉重了。既然是这样,这样的“经济效益”又有什么意义呢?
凡事都要辩证来看。“减负”给出版业,尤其是给教育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一些利益上的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件好事。我国的出版业正在或已经走向了市场,但并不彻底,在某些方面计划经济的痕迹仍然很重,政策性保护还在某些方面起着作用,造成了一些出版单位和部门对政策的严重依赖。教材和教辅读物的出版和经营就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行的。就全国教育出版社而言,教材、教辅读物在自己的出版物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普遍较高,有的甚至在90%以上,换句话说,这些单位经济效益的90%是靠政策保护下的垄断经营而取得的,这样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今天,到底还能维持多久?
多年来教育出版社的同仁们早已看到了自己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和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不利局面,有着深重的危机感,都在致力于图书结构的调整,把出版一般图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试图用一般图书占领市场,塑造自己的形象。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理想,图书结构不合理的现实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般图书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并不高。原因在哪里呢?根源在于既得的教材和教辅读物的丰厚利润。做一般图书的难度和风险华竟比做教辅读物大得多。有人说,教育出版社的书不是“走市场”的。这话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教育出版社的市场意识不浓,所出的图书除计划发行的教材、教辅读物以外,一般图书市场竞争力不强。教育出版社为何面向市场不够?一是缺乏“动力”——有教材、教辅读物做靠山。日子过得还可以,犯不着太操心;二是缺少“精力”——品种繁多的教材、教辅就够忙乎的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捉摸市场。俗话说穷则思变,富则思安。在这样的状况下,自然不可能下决心、动真格地大幅度调整图书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讲,“减负”倒是促使我们下了这个决心,迫使我们不得不在图书结构的调整上动真格了。可以这样说,“减负”是我们调整图书结构的外动力。“减负”固然冲击了我们既得的一部分经济利益,同时也冲击了我们多年难以改变的畸型图书结构,冲击了我们依赖政策保护的惰性,冲击了我们那些陈旧的出版观念和经营模式———这些不正是一个出版社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吗?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减负”一方面给出版社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又给出版社带来了难得的商机。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课余不必埋头于“题海”,用于阅读的时间就多了,对各种课外读物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这将为出版单位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多出版一些优秀的文艺、科普、知识类图书,去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这样的图书出得好,既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减负”之后,教辅读物客观上仍有它存在的必要和市场需求。“减负”并不是完全不要负担,学生学习总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压力和必要辅导帮助,从来学生上学也不仅仅只要课本。再说,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师资力量的差异很大,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和辅导用书还是需要的。问题并不在于应不应该出版教辅读物,而在于出版什么样的教辅以及出版的目的和推广的手段。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辅读物也要改造,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既然客观上教辅读物有需求,就应当认真去满足。教育出版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贴近教育的优势,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理直气壮地出版一些高质量的教辅读物,使它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些教辅读物既不是习题的堆砌,也不是课堂内容的重复,而要着眼于知识点的阐发、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的教辅读物成为教辅读物市场的主导,那些品质低劣的,非法出版的教辅读物才能可能有效地受到遏制。(作者系湖北教育出版社社长)